1、在葡萄糖摄入量低的情况下,以饱和脂肪酸为主的饮食(至少两餐)可以产生实时的 饱腹感信号,有助于减少总能量摄入。
2、对于非t2d人群来说,即使摄入适量葡萄糖,饱和脂肪酸也有助于维持血糖的平稳而不会快速升糖,原因在于饱和脂肪酸产生的胰岛素抵抗有助于第一阶段胰岛素反应,使胰岛素大量通向肝脏并将葡萄糖推入肝糖原。这使得第二阶段的全身胰岛素反应最小化。
3、饥饿感由游离脂肪酸和血糖浓度控制。若血糖降低或游离脂肪酸浓度降低,则可能会导致饥饿感增加。以饱和脂肪酸作为底物产生的生理胰岛素抵抗有助于维持血糖和游离脂肪酸的浓度,从而降低饥饿感,延长饱腹时间。
4、对于脂肪细胞来说,胰岛素敏感导致肥胖。因此,饱和脂肪酸不应与促进胰岛素敏感的食物同时摄入(如味精)。
5、为保证ROS信号不被干扰,应避免摄入外源抗氧化剂。(想象一下生菜包上肥肉之后为何能解腻)
1、热量差问题。碳化症与酮症状态下的胰岛素水平低且平稳,不存在太多饥饿感,很好控制热量差。但如果碳化症状态下脂解的脂肪酸大多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则可能导致游离脂肪酸供应不足,导致饥饿感增加。
2、酮症状态若摄入太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则血糖会偏低(甚至低血糖)。
3、碳化症、酮症是两极状态,实际操作只需注意碳水和脂肪的热量比例尽可能离0.5远即可。由于图片0.5左侧操作空间较小,因此高脂饮食操作不当更容易出问题 。
4、为保证胰岛素能尽可能地拦截通过肝的葡萄糖,建议使用慢碳代替精制碳水(无需特别慢,淀粉足够)。
5、另外两种常见的碳水——果糖、酒精很少直接合成脂肪,而是诱导脂肪细胞释放游离脂肪酸进肝脏。当游离脂肪酸释放速度过快则可能导致高血糖和脂肪肝。